鞘膜积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踝关节损伤MRI诊断
TUhjnbcbe - 2022/6/8 13:43:00
北京皮炎医院电话 http://m.39.net/pf/a_4779916.html

踝关节解剖概述

踝关节:全身第三大持重关节

组成:榫眼状关节,右胫骨下端和内外踝构成的踝穴及距骨体共同构成。

包括:骨、韧带、肌腱、软骨、滑膜等结构。

踝关节解剖

踝关节肌腱

外侧:腓骨长肌腱、腓骨短肌腱

内侧: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胟长屈肌腱

前方:胫骨前肌腱、趾长伸肌腱、胟长伸肌腱和第三腓骨肌腱

后方:跟腱

踝关节的支持结构包括关节囊、内侧和外侧韧带以及骨间韧带。

内侧三角韧带顶端附着于内踝。分为表层和深层纤维,并呈扇形向远端延伸,向前止于足舟骨粗隆,其余的纤维止于载距突和距骨。

外侧韧带复合体包括三条韧带。距腓前韧带最薄弱,容易损伤。距腓后韧带比距腓前韧带强壮,自外踝后方横行或水平走形。跟腓韧带自外踝几乎垂直走形延伸至跟骨外侧面。

上两图为外侧韧带

上两图为内侧韧带

后面观上图

韧带显示技术要点

T1WI及PDW能清晰显示踝关节解剖

T2WI及SPAIR对显示病变有更大的帮助。

横断面及冠状面能够显示大多数的韧带,应首先考虑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矢状面作为适当的补充。

不同可疑韧带损伤的韧带选择最佳扫描层面:下图

距腓前韧带:以20°斜断面效果最佳上图示

跟腓韧带:以-15°斜断面效果最佳上图示

正常踝关节韧带损伤MR表现

内、外侧韧带在所有序列中均表现为条或带状低信号改变

由于韧带间脂肪信号的镶嵌,韧带在MRI上常表现为纤维条索样改变

SPAIR上图

T2WI上图

踝关节韧带损伤MRI表现

直接征象

韧带形态学上改变:韧带走形、宽厚度异常;韧带边缘不光整;韧带连续性部分或完全性中断

韧带信号异常改变

辅助征象:韧带周围结构改变;脂肪间隙及关节腔异常变化;其它邻近组织或结构的异常改变,包括:骨、软骨损伤、肌腱损伤、关节腔积液等。

距腓前韧带撕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最脆弱的外侧韧带,也最先断裂

内翻内旋伴跖屈

距腓前韧带撕裂致内旋受限

并发症:前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前外踝疼痛,活动受限

正常距腓前韧带上两图示

距腓前韧带(红箭头)连续性和张力尚可,但是韧带显著增粗,关节镜下发现主要为瘢痕组织上图示

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残端(蓝箭头)增粗,前外间隙见大量积液上三图示

距腓前韧带部分撕裂合并骨性关节炎上两图示

三角韧带

正常三角韧带上图示

损伤、部分撕裂三角韧带上图示

跟腓韧带

正常跟腓韧带上图示

部分撕裂上图示

肌腱损伤MRI表现

损伤类型MRI特征

急性完全撕裂肌腱断端完全分离,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腱鞘积液

急性不完全撕裂(1-2级)肌腱增粗,T2WI上信号强度升高但小于肌腱的1/2

慢性部分撕裂肌腱增粗,质子密度加权像上呈中等信号,T2WI上信号升高不明显

腱鞘滑膜炎肌腱正常或轻度增粗,肌腱周围腱鞘积液,T2WI上信号增高

肌腱完整伴滑膜炎上图示

I级撕裂上图示

腓骨长肌腱II级撕裂上图示

腓骨长肌腱III级撕裂上图示

腓骨长肌腱部分撕裂上图示

腓骨长肌腱完全撕裂上图示

胫前、胫后肌腱撕裂

病因病理机制:

好发于中年人,胫骨前肌腱多见于登山运动员。

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副舟骨患者好发。

足踝运动障碍、疼痛。胫骨前肌腱病变可出现块样征。

胫骨后健健是维持足弓的重要力量,撕裂后易出现扁足。

MRI表现:

胫骨前肌腱较少发生撕裂,一旦发生,多为全肌腱损伤

胫骨后肌腱出现横截撕裂或纵行撕裂

肌腱增粗,原本椭圆形的肌腱横断面变成圆形

可以横向或纵向撕裂;完全或部分撕裂

相应的腱鞘积液和鞘膜增厚

邻近关节见骨关节炎表现

T1WI

T2WI

胫前肌腱撕裂上三图示

跟腱断裂

病因病理机制:

有体育运动史,对抗收缩能力的足被动背屈(小腿三头肌群)

常位于跟骨上芳2-6cm处发生断裂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和痛风

急性断裂:易患因素包括慢性跟腱炎和部分撕裂

MRI表现:(信号+形态)

正常跟腱呈均匀低信号

脂肪抑制T2WI图像上,跟腱内部或跟腱周围软组织出血或水肿表现为信号增高,跟腱断裂/撕裂表现为跟腱连续性中断或伴波浪状回缩

跟腱近端回缩,跟腱边缘磨损,呈螺旋状形态

撕裂处增粗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可见疏松的连续

冠状位STIR上图

横断位STIR上图

T1WI

STIR跟腱断裂上三图示

T1WI

STIR跟腱完全断裂上两图示

踝创伤性关节炎

关节扭伤或涉及关节面之骨折。关节内的粘连、滑膜增厚、软骨损坏以及异物存留等,均能影响关节功能而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

临床上均有关节外伤史,急性期可表现为关节囊肿和关节间隙增宽。慢性期可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骨端骨质增生。

骨折涉及关节面或骨骺分离者则因骨痂增生、错位愈合和骨端生长发育异常而畸形,关节内可出现钙化和骨化游离体。

距骨骨软骨损伤

病因病理机制:

距骨骨软骨损伤(OTL)是经软骨的骨折、骨软骨的骨折、剥离性骨软骨炎和距骨穹隆骨折的通称。

直接创伤或反复微创

骨坏死过程导致软骨下骨折和塌陷

累及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内侧(60%)和外侧(40%)

MRI表现:

矢状面显示病变位于距骨圆顶最上缘,冠状面位于内侧角和外侧角。

四期:

I期:软骨下骨小梁压缩

IIa期:软骨下囊肿

IIb期:不完全性碎片分离

III期:无移位的碎片周围可见液体

IV期:碎片移位

T1WI

STIR

距骨骨软骨损伤上四图示

跟腱滑囊炎

足在中立位且轻度跖屈时的矢状面和横断面T2WI是显示滑囊炎和跟腱病变的理想检查方位。

MRI易于显示滑囊、跟腱和邻近骨改变

当有跟腱前滑囊炎存在时,T2WI上正常跟腱前脂肪消失。

合并骨质侵蚀和跟骨后上方骨刺

跟腱附着点附近有跟后滑囊、皮下滑囊上图示

三角籽骨综合征合并跟腱滑囊积液上三图示

三角耔骨综合征

病因病理机制:

多见于经常跖屈的患者,如芭蕾舞演员、登山运动员、足球运动员

三角耔骨位于距骨后缘

足强制性跖屈导致胫骨后下缘或跟骨上缘撞击

三角耔骨、距骨后三角、周围软组织、肌腱损伤(后踝撞击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后踝疼痛,活动受限

MRI表现:

三角耔骨或距骨后三角结构模糊和变形,T1WI信号降低,T2WI信号升高

周围脂肪水肿

屈踇趾长肌腱信号升高,见鞘膜积液

胫骨后下跟骨上缘骨结构形态变化和信号异常

三角耔骨和距骨退行性囊变

三角耔骨综合征上三图示

足底腱膜炎

慢性潜在发展的病变,是引起足跟疼痛的最常见病因。

长时间跖屈和足跟部反复轻微创伤导致腱膜的退变和炎症。

最常见的MRI表现:

腱膜周围的浅层和深层在T2WI上弥漫性高信号;

足底腱膜附着处的跟骨骨髓水肿;

在STIR图像上足底腱膜内可见高信号

足底腱膜炎上两图示

跗骨管综合征

跗管:内容物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胫神经与胟长屈肌腱,腱鞘周围包以腱滑膜鞘。经过此处的屈肌腱在踝跖或背屈时有90-度活动度,屈肌支持带约束肌腱、防止其滑脱。

跗管综合征:由于活动度增加导致腱鞘充血、肿胀,屈肌支持带增厚导致跗管压力增高,挤压神经、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局部肿、酸痛,足底或足跟内侧感觉麻木,足趾皮肤发亮、少汗、汗毛脱落等。

静脉扩张是神经受压最常见的病因和手术指征。

跗骨管综合征伴发的多个高信号的曲张静脉(箭头示)上图

跗骨窦综合征

MR表现:

跗骨窦韧带撕裂,窦内结构模糊

跗骨窦韧带纤维化(在T1WI和T2WI图像上呈低信号)

滑膜炎、液体和韧带扭伤(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在距下关节后面前、后微隐窝处的液性信号(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常见到踝外侧韧带撕裂,外踝肿胀

跗骨窦综合征上图

撞击综合征

一种由复杂创伤所造成的疼痛状态,以慢性、进行性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为特征的综合性病变

可能与骨骼或软组织异常有关

后踝撞击综合征与三角耔骨综合征有关

前踝撞击综合征与胫骨、距骨骨质改变或软组织异常及胫腓韧带损伤有关

解剖:

前踝撞击---鸟嘴样骨刺

前外踝---外侧沟内异常软组织或(和)前胫腓韧带(AITFL)异常肥厚

前内踝---半月板样损伤或(和)胫距前韧带异常增厚

前踝撞击发生机制:

牵引学说:反复过度跖屈,前关节囊附着处张力增加,引起局部牵引性骨赘形成

损伤修复学说:踝关节跖屈时产生的压力反复作用于踝关节引起局部软骨损伤、骨小梁骨折和骨膜出血,最终都以骨性增生形成愈合。

前踝撞击:鸟嘴样骨刺;骨刺位置:踝关节囊内胫骨关节面前缘及与之相应的距骨颈部距骨关节面(kissinglesion);随着反复强力背屈时相互接近并撞击,骨嵴越来越大,撞击越加明显。上图示

前踝撞击

I度:滑膜撞击,X线片显示有炎性反应,骨刺大小为3mm

II度:骨软骨反应性骨赘3mm;

III度:严重的外生骨赘,可伴有或不伴有碎裂,在距骨背侧可见继发性骨赘,常伴有骨赘的碎裂;

IV度:距骨和胫骨关节骨性关节炎改变。上图示

前踝撞击综合征上图示

后踝撞击综合征上图示

后踝撞击综合征上图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踝关节损伤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