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湿热痢的效方大分清饮
TUhjnbcbe - 2022/5/3 16:12:00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 http://m.39.net/pf/a_5777879.html

大分清饮出自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寒阵》。

张氏对传染性很强的疫病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其言:“大荒之后,必有大疫。”指出疫病的形成除与气候反常有关外,还有着特殊的促成条件。

其言:“疫气既盛,势必传染”及“病无少长,率皆相似”,指出疫气具有传染性,且传染力的强弱和流行规模与疫气的盛衰有关。

其言:“以其多发于春夏,且因时气偏行,大小相似。”指出疫气的滋生与传播及其致病后的流行情况同季节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景岳全书》首创大分清饮用以“治积热闭结,小水不利,或致腰腹下部极痛,或湿热下利,*疸,溺血,邪热蓄血腹痛淋闭等证”。

组成:茯苓、泽泻、木通各二钱(8g),猪苓、栀子、枳壳、车前子各一钱(4g)。

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如内热甚者,加*芩、*柏、草龙胆之属。

如大便坚硬胀满者,加大*二三钱(8~12g)。

如*疸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8g)。

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6g)。

现代水煎服,或颗粒冲服。

于世良《中医名方精释》按:“本方为湿热下注之证而设。方中栀子清热泻火利湿;茯苓、猪苓、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消肿;枳壳理气滞,使气行火易散,湿亦化,共奏清利湿热消肿之功效。”

作者按:本方用于细菌性痢疾之湿热痢。湿热痢的主要病机是湿热郁滞,传导失司。所以对于湿热痢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化浊和中为主。方中泽泻甘淡,有较强的渗湿利尿作用,性寒清热;木通苦寒清热利水泻实,共为主药;辅以茯苓甘淡利水渗湿、补中健脾;猪苓、车前子渗湿利尿,增强利尿作用;佐使以栀子苦寒清热、枳壳辛散宽中下气止痛。全方共奏清利湿热之功,湿从小便去,则热无所依,顺势而去。临床中应注意阴虚者不宜久服,以免过度通利伤阴。

主治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志贺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痢疾杆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并释放*素入血。症见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中*性脑病。

有临床研究发现,本方还可用于治疗泄泻、水肿、腰痛、热淋、带下、引产术后感染、妊娠高血压、盆腔淤血综合征、经间期出血、精浊、睾丸鞘膜积液等属湿热蕴结者。

本文摘自《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注评,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瘟疫暴发数以千次。在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古代医家面对大规模疫情爆发,针对疫病“症状相似、染之即病、病机类同”的特点,创制了大量普济效方,应对疫情。因此,深入挖掘历代抗疫通治方,突出辨病论治,对于防治规模化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一书。本书共筛选整理了56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疫病、临床其他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治疫病重点突出该方剂对于疫病的防治应用,临床其他应用总结该方除疫病治疗外的拓展应用及推荐应用。撰写过程中,重视原文所述,尊重原方的面貌,并做适当阐释。本书力求让读者对防疫通治方在历代及当代的运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希望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通治方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治方,为防治突发疫病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朱向东,博导,教授,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院长。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首席科学家仝小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康复学》《*帝内经》《方药量效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5部。

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作者:朱向东。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小编-,欢迎投稿唠嗑。●清瘟败*饮,热*疫的克星●千年中国抗疫史的精华,都在这本书里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湿热痢的效方大分清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