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e:男,18岁。夜间无明显诱因突发右侧睾丸疼痛约6小时,疼痛剧烈,为持续性,向右腹股沟区放射。查体:右侧阴囊肿胀,右侧睾丸位置抬高、表面张力增高、触痛明显;右侧精索增粗变短、压痛。
超声检查:
与临床医师电话沟通并报告危急值,患者收入院行急诊手术。
术中所见:右侧睾丸鞘膜腔内可见少量淡*色透明积液,约15ml。右侧睾丸扭转度,睾丸呈暗紫色,表面张力略增高。解除扭转后,反复用温盐水纱布外敷,睾丸色泽变润,将右侧睾丸固定于右侧阴囊内予以保留。探查左侧睾丸未扭转,但精索游离过大,同样将左侧睾丸固定于阴囊内。
术中诊断:右侧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
睾丸扭转分为鞘膜外型、鞘膜内型、睾丸系膜型(属于鞘膜内型的特殊类型)。
1、鞘膜外型:比较少见,扭转位于睾丸鞘膜外的精索,是睾丸、附睾和鞘膜随同精索一起发生扭转。多发生于围产期的胎儿、新生儿(胎儿期约占70%,新生儿期约占30%),10%的病例为双侧。此时期鞘膜组织非常薄弱,尚未与阴囊壁紧密结合,鞘膜与阴囊壁筋膜层之间的附着比较疏松,容易发生鞘膜外的精索扭转。早期不易诊断。
2、鞘膜内型:为最常见的类型,新生儿后期(婴儿至成人)发生的睾丸扭转几乎均为鞘膜内型。多见于11~18岁的青少年,占90%以上;常在睡眠、剧烈运动、外伤等情况下发生。
3、睾丸系膜型:由于睾丸、附睾间的系膜过长发生扭转所致。比较罕见。
扭转度以上为完全性扭转(多无血流灌注),小于度为不完全性扭转(可有残余血流灌注)。
鞘膜内型睾丸扭转的发生机制:
睾丸“钟锤样”(“铃舌样”)畸形是公认的鞘膜内型睾丸扭转的第一高危因素,发生率约为12%。几乎所有的鞘膜内型扭转都伴有同侧睾丸“钟锤样”畸形,同时伴有78%的对侧睾丸“钟锤样”畸形。
正常情况下,睾丸鞘膜并未完全覆盖睾丸和附睾,睾丸后外侧、附睾均为无鞘膜覆盖的裸露区,该裸露区与阴囊壁紧密相贴以维持睾丸、附睾的稳定性。“钟锤样”畸形是指睾丸脏、壁层鞘膜移行的附着点较高、向上移位于远端的精索,以至于睾丸、附睾及远端精索完全被鞘膜包绕而缺乏与阴囊壁相附着的固定区域(裸露区),使得睾丸、附睾形成一个悬垂的自由体,活动度明显增大,就像钟摆/钟锤或铃舌样(睾丸“钟锤样”畸形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睾丸和附睾由没有完全被鞘膜包绕的、活动度不太大的、鞘膜间位器官,变成了完全被鞘膜包绕的、活动度较大的、鞘膜内位器官)。
鞘膜内型睾丸扭转的超声诊断要点:
睾丸扭转的声像图改变与扭转的时间和程度密切相关。扭转早期,睾丸体积、实质回声可无明显变化,血流信号可减少或正常;扭转中晚期,睾丸体积可明显肿大,实质回声不均匀,出现不均质低回声区,如细网格状或蜂窝状,提示组织坏死,血流信号明显减少或消失。精索扭转处明显增粗,可扭曲成团块状,典型者呈“漩涡征”改变,扭转严重时可导致扭转远端的血流信号消失。
该患者所幸发现、治疗及时,扭转的睾丸得以保留。
(部分图片引用自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