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膜积液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各科室手术可以开展哪些神经阻滞技术
TUhjnbcbe - 2021/11/18 16:03:00

以下资料来源于文献整理。如需文献原文,请联系。

一、肝胆胰外科

1、肝肿瘤切除术:开腹肝脏手术术后有重度切口痛,目前镇痛方式有两个:①静脉自控镇痛(并发症: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和②硬膜外镇痛(患者一般有凝血功能障碍,硬膜外镇痛有风险,可能会出现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定位精准、操作安全、已证实可减轻腹部切口的术后疼痛,可作为开腹肝肿瘤手术的多模式镇痛方式;

-------------------------------

2、肝部分切除:手术创伤大,大量使用肌松和阿片类药物,术后延长拔管时间,易导致呼吸抑制、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患者往往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应用硬膜外阻滞有相关并发症风险。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TPVB)+全身麻醉,可减少术中应激和牵拉反应,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术后镇痛效果,可缩短麻醉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是肝部分切除术较好的麻醉方式。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肝癌患者腹壁切口疼痛和内脏疼痛影响快速恢复,此方法可有效缓解术后的急性期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是腹腔镜肝切除术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组成部分。

-----------------------------

3、肝外伤、经皮肝穿刺引流等上腹部手术亦可应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TPVB)

----------------------------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目前常用静脉镇痛泵的镇痛方式不适合快速康复的要求,尤其老年患者,当阿片类(头晕、恶心、皮肤瘙痒、延缓肛门排气时间)、非甾体类药物(肝肾消化道功能、凝血功能等影响)的镇痛弊大于利的时候,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TPVB)的镇痛方式体现出极大优势,并且是有效和安全的;

--------------------------------

5、肝切除术、剖腹探查术:双侧腹直肌鞘+腹横肌平面阻滞提供优良的术后镇痛效果。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中术后应激反应重,疼痛程度强,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手术中需要大剂量的麻醉镇痛药物,从而导致术后复苏时间延长。广泛应用的硬膜外阻滞具有低血压、呼吸抑制、神经损伤、硬膜外血肿和全脊麻风险,且患者多伴有肝功能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较多。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竖脊肌阻滞(ESP),全麻复合T8双侧ESP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术中术后的疼痛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显著降低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有助于术后复苏,更有助于填补术后镇痛实施前的空窗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二、神经外科

神经外科麻醉的关键:诱导期及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术中应激、术后苏醒平稳。但神外手术伴随着“切头皮、上头钉、锯骨头”等刺激最强的操作,易引起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增加颅内出血、颅内压升高等风险。

阻滞方向:头皮神经阻滞,在开颅手术中,既可以作为全麻后的术后镇痛,又可以是唤醒麻醉等开颅手术中主要的麻醉方式。

三、泌尿外科

1、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特别是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大,术后镇痛管理困难,常用的镇痛方法如静脉自控镇痛,镇痛剂量个体差异太大,剂量低则镇痛效果差,剂量高则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并发症,若采用硬膜外镇痛,由于老年患者手术期需要抗凝治疗,所以有硬膜外血肿的风险。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可降低患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

2、腹腔镜前列腺癌手术:术后疼痛主要是切口痛。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SP),可安全应用与腹腔镜前列腺手术,可减少全麻药物用量,加快患者苏醒,减轻术后疼痛。

------------------------------

3、经尿道膀胱电切术:术中任何一丝电流均可能导致大腿内收肌的突然收缩,造成膀胱穿孔,以致肿瘤广泛散播,严重时可损伤闭孔动脉。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闭孔神经阻滞,未行闭孔神经阻滞患者中,40%会发生大腿内收肌突然收缩,5.7%会发生膀胱穿孔,行闭孔神经阻滞的膀胱后壁肿物切除患者预后更佳,其肿瘤复发时间较未行闭孔神经阻滞者明显延长。

四、肠胃外科

1、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目前胃癌根治术主流麻醉镇痛方式为全麻+镇痛泵,应用大量阿片类药物镇痛,术中易出现应激反应和术后恶心呕吐,且阿片类药物可抑制免疫反应不利于肿瘤患者康复。

阻滞方向:双侧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多点注射+全麻,减少阿片类药物应用,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好。

2、正中切口的胃癌根治术:常见镇痛方法有静脉自控镇痛(因阿片类药物副作用及镇痛不全)、硬膜外镇痛(目前胃癌术后镇痛金标准,但穿刺风险和并发症使应用受限)、切口浸润麻醉镇痛(镇痛时间短,没有超前镇痛)。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对腹壁正中切口的镇痛效果确切,阻滞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少,适用腹部手术的镇痛。

3、开腹脾切除术:患者切口大,术后疼痛严重,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不能接受硬膜外镇痛。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腹直肌鞘+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少脾切除患者麻醉药用量,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恢复。

4、结直肠癌根治术:多种镇痛方式,腹横肌平面阻滞在腹部手术患者中有良好镇痛效果,但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镇痛效果欠佳。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腹直肌鞘+腹横肌平面阻滞,能发挥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发生率明显降低。

5、开腹胃切除:胃肠道手术的疼痛不仅有手术切口的皮肤痛,也包含内脏痛。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分为QLB1、QLB2、QLB3三种入路)行QLB2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用量。

6、肾盂切除术、胃造瘘术、结肠造口术:

阻滞方向④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

7、腹部手术的术后镇痛应用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可减少阿片类用药,降低术后疼痛,提高患者镇痛满意度,是腹部手术多模式镇痛可供选择的方式。

8、胃减容术:术后疼痛严重,很难控制,患者常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应用强效阿片类药物镇痛有呼吸抑制风险,腹横肌平面阻滞仅提供躯体镇痛,对内脏痛效果不佳。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竖脊肌阻滞(ESP),可减轻内脏痛。

五、心胸外科

1、直视下心脏手术(胸骨正中切开):创伤大,疼痛刺激明显,多为循环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术中需要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胸横肌平面阻滞(TTP),全麻复合双侧TTP对胸骨正中切开的患者有良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术中循环相对稳定,大大降低麻醉风险。

2、胸腔镜手术:胸腔镜手术广泛应用于老年患者,虽创伤小,但术后疼痛剧烈,如处理不当,患者呼吸和咳嗽排痰困难,增加并发症,甚至有些急性疼痛转为慢性疼痛,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胸科手术的术后镇痛主要是硬膜外阻滞、静脉镇痛、胸椎旁阻滞。凝血功能异常或应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不能采用硬膜外阻滞。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TPVB)或超声引导竖脊肌阻滞(ESP),单次的竖脊肌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术后镇痛。

3、单孔胸腔镜手术:相比开胸手术、多孔胸腔镜手术,手术切口小,术后疼痛轻,但仍不能忽视术后疼痛问题,其可引发机体应激和增强炎症反应,限制胸廓运动不利于排痰和肺功能恢复,增加术后并发症几率,同时会引发患者睡眠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术后早期疼痛,安全有效易于操作,促进患者快速恢复,可成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骨科

阻滞理念较为普及,暂不表述。

七、乳腺外科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基于手术切口和神经分布,可选择多种阻滞技术,在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胸段硬膜外阻滞因交感阻滞作用,临床较少应用。

阻滞方向:①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TPVB)交感阻滞作用相对硬膜外更小,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与竖脊肌阻滞,阵痛范围及效果尚存争议,②超声引导胸神经阻滞(PecsⅡ)+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麻,可降低围手术期阿片类用药,可覆盖较大的手术切口,镇痛效果更完善。

八、妇科

1、妇科开腹手术:疼痛来源主要来自腹壁切口。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明显降低术后疼痛感,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2、妇科腹腔镜手术:以往静脉自控镇痛效果较好,但易产生呼吸抑制、过度镇静等并发症。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痛苦。

3、腹部手术: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降低术后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疼痛,提高镇痛满意度,是腹部手术多模式镇痛的一种可选择的方式。

九、产科

1、剖宫产:椎管内麻醉,镇痛方式为自控镇痛方式(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等),术后疼痛剧烈(术后24小时内),导致血压波动、呼吸不畅等不良反应,不仅影响产妇切口的愈合而且会抑制产后泌乳。

阻滞方向:①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应用于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能减少术后舒芬太尼消耗量,获得更长的阵痛时间(术后48小时),提高产妇满意度。②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TAP),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促进产妇早泌乳,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2、顺产:第二产程的疼痛来源主要是子宫收缩、产道和盆底被迫扩张、膨隆所致。

阻滞方向:超声引导阴部阻滞(PNB),减轻产痛及会阴撕裂伤的机会,大大减轻、解除产妇分娩时的痛苦。另外可应用与会阴切开术阴道手术助产术、头位异常经阴道胎头旋转术、产后检查软产道裂伤等

十、小儿外科

1、小儿身体解剖结构细微,神经靠近腹部各种重要脏器,神经阻滞麻醉镇痛的精准定位尤其重要。

2、小儿各类胸腹部手术: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

3、小儿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剖腹手术、Nissen胃底折叠术、幽门肌切开术、结肠造口及造口关闭术、经皮放置胃造口管、大多数的腹壁手术: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

4、小儿脐部及上腹部正中小切口手术(如小儿脐疝修补术):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

5、小儿下腹壁、骨盆、会阴部等区域手术: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

6、小儿腹股沟区手术(如小儿疝修补术、鞘膜积液手术等):超声引导髂腹下-髂腹股沟阻滞

十一、肿瘤科

可参考其他科室手术中的肿瘤手术阻滞推荐

十二、甲状腺外科

甲状腺手术:手术范围及损伤较小的手术,可使用双侧颈前丛阻滞联合切口阻滞。大部分的甲状腺手术推荐全麻+双侧颈前丛阻滞和切口浸润,可有效降低术中和术后因切口疼痛刺激从而补充的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有益患者加速康复。

十三、肛肠科

1、混合痔外剥内扎切除术:肛门区疼痛是痔切除后常见问题,术后镇痛通常是全身应用阿片类药物,存在头晕、恶心、便秘、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超声引导阴部神经阻滞(PNB)可减轻早期肛门区疼痛并减少早期应用止疼药物的概率,与肛周局部浸润麻醉镇痛相比,能减少肛周区域出现血肿等并发症,与硬膜外阻滞相比,可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外科大夫施行该术时常规留置导尿管,会掩盖相互关系)。

2、痔切除术(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有心血管、呼吸、认知功能等并发症风险。

在全麻下行超声引导双侧阴部神经阻滞(PNB),可降低肛门内压力,减少术中镇静药物用量,延长患者术后镇痛时间,且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各科室手术可以开展哪些神经阻滞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