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克拉底留下了誓言,一代又一代传承者诠释了今天的仁心仁术。
南丁格尔留下了“神灯”,一代又一代传承者诠释了今天的护理学科。
李时珍留下了《本草纲目》,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者诠释了今天的国医。
传承,就是学习、继承,就是坚持、坚守。在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生程*心里,传承就是:我答应了,我就坚持做!
父亲留下的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
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往往受父辈的影响。程*的父亲是二院的老职工,医院出生,在医院成长,医院文化,医院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然而,真正令他坚定从医之路的是那一次意外。
年,程*的父亲程纪中代医院成为第四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父亲是医疗队的司机,兼职负责后勤工作,虽然承担着队里最繁重的工作,但他总是精神饱满,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从来没出过差错,还在那里写了入*申请书。年3月,父亲在修理电线时,天花板突然碎裂,他从高处跌下严重颅脑损伤不治,以身殉职。
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出国瞻仰父亲的遗容,父亲被当地授予中非共和国骑士勋章,还被提前追为中国共产**员,父亲被安葬在他身前服务医院里。父亲牺牲时,程*只有17岁,这个年纪的他,还不清楚这些荣誉代表什么,他只知道父亲没了,再也看不到了,他和母亲抱在一起哭了很久很久……
父亲的突然离开让他终身遗憾,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后,他决心学习医学专业。年,程*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父亲工作过的二院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脑外科医生。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很感谢我的父亲,是他吃苦耐劳,辛勤奉献的精神影响了我的一生。”程*动容地说,“因为父亲,我选择这个职业,选择了这个专业。”
子承父业,把青春献给援外医疗事业
年,在母亲和家人的鼓励和支持下,程*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追寻父亲的足迹,毅然参加援外医疗队,成为第9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把生命和青春献给援外医疗事业。
非洲的生活、医疗条件很艰苦。旱季可以几个月、乃至半年不下一滴雨;高温时气温超过50℃。把一个生鸡蛋放在路上,一会儿蛋清会凝固起来。经常没有电,没有水。医生有时在给需要动手术的病人开用品单子时,会特别写上“水”,但程*都一步一步坚持下来了。
有人对程*说,一个外科医生只有开不完的疝气和鞘膜积液的刀,做这样的小手术难以展示中国医生的技术。但程*认为他来中非就是为了解除当地群众的病痛,只要有时间,大小手术都要做,他不是去显摆技术的。
有中国医生在的地方就有希望
一天,一位阑尾炎手术病人,预约了中非方的外科医生,但手术那天,中非医生未能来上班。病人焦急万分,程*看到病人再等下去有阑尾穿孔、进而变成腹膜炎的危险,毫不犹豫地施行了手术,病人和家属都非常感激。
医院,患者需要重大手术的,都来找中国医生的。每次程*总是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地选定手术方案。两年来,程*做了腹腔巨大肿瘤切除、乳房癌切除术、多种严重骨折的复位和治疗等各种大手术余例。程*对患者态度好,技术高,中非医生和患者一谈到他,都纷纷翘起大拇指,称赞这位中国好医生。
2年6月1日,程*在结束援外任务回国前夕,再一次来到父亲的墓地敬祭奠。在父亲的墓前,程*还是忍不住留下眼泪:“爸爸,我也来了!来给人治病,还能来看你,真好!”
他说是父亲让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如此艰苦和落后的地方,那里的人民更渴望医学和健康。他只想继承父亲的遗志,继续为中国援外医疗事业和中非人民的健康做点事。
选择了这个职业,就选择了奉献
神经外科是医学最为精细和复杂的学科之一,也是一个汇集最多急危重、疑难杂症病人的学科,处处都充斥着时间就是生命的节奏。神经外科病人的特点是突发起病和创伤多,病情危急重,有时瞬息万变,尤其是颅脑外伤患者及脑动脉瘤破裂、中风等危重病人需要紧急手术和处理。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师,就如同消防员一般,时刻准备为病人的生命而战斗。
神经外科医生工作强度非常大,往往手术台上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时值班整个通宵都在手术台上。他和科主任及团队一起耐心细致的对待每一个病人,信心熟练地出现在每一次抢救现场,竭尽全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为此,他们常常错过吃饭时间,牺牲休息的时间,最忙的时候两三天才回家一次。在神经外科的病人中,许多是因意外入院,是“三无”病人,在联系家属之前,他总是和科室医护人员一起,承担起“医、护、陪”的重任,无数家属为此感动。大医至诚,他和科室人员用行动诠释着这一切。
看到患者灿烂的笑容,就有一种幸福感
神经外科手术的风险好比在“刀尖上跳舞,悬崖上散步”,存在极大的风险,程*也总是尽心竭力去完成每一个手术,努力确保每一个患者生命安全。
今年5月8日的傍晚,他下班回到家正准备吃饭,医院电话,原来急诊送来一名从高处坠跌的儿童,患者只有8岁,入院时已经昏迷,瞳孔散大,情况十分危急,程*二话没说赶至手术室。当晚CT检查显示右侧额颞叶脑挫伤,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颞骨骨折,脑疝发生……患者生命垂危。
患儿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终止,需行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程*立即为患儿实施右侧额颞开颅清除颅内血肿并行去骨瓣减压手术。然而手术过程一波三折,术中患儿突发急性脑膨出,经验丰富的程*怀疑患者左侧颞部有迟发性硬膜外血肿可能,在未做CT扫描情况下当机立断为患者行左侧颞顶部开颅证实急性硬膜外血肿并予以清除,及时扼制病情进一步恶化及解除脑疝。所有人刚刚松一口气,患儿再发右侧颞枕急性迟发性硬膜下血肿,程*又再行右侧开颅血肿清除术,整个手术过程惊心动魄,程*医疗团队前后8小时三次连续开颅手术并在术后ICU监护帮助下术后患儿转危为安,家属妈妈拉着程*的手连连道谢。经过一系列冶疗及康复现在患儿神志清楚,无失语及偏瘫,自行正常下床活动,未出现严重后遗症,又恢复了往日的童真。看到患儿治疗效果良好,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他由衷地感到欣慰,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治病之余,不忘宽心
治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宽心,就是心理问题了。认识程*的人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程大哥”。每次查完房,就算工作再繁忙,他总不忘和患者拉拉家常,只要他一出现,病房的气氛马上轻松活跃起来。年8月,一位80岁的高龄患者因患椎管内良性肿瘤(颅颈交界处髓外膜内肿瘤)入院治疗。程*带领的医疗组为老太做了颅颈交界椎管内肿瘤切除手术,术后患者恢复非常好。术后老太说,“手术第二天,程主任早上5点多就到监护室来看我,比我家里人都来得早。问我伤口痛不痛,仔细给我伤口换药。这么认真负责的医生真的不多啊!”出院后,老太和科室里的人不但成了好友,医院看望大家,这样的场景让程*很感动。他说,医院,肯定医生的技术,看到医患关系如此和谐,这是对他是最大的褒奖。
每走一步都有痕迹,走得踏实而坦荡
程*是年第三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集体奖获得者其中一员,医院“仁心仁术、信任接力”--百名职工最信任的医务人员的一员,他和父亲合为一体,是母亲的支柱,他是妻子和孩子的依靠,他是患者的希望,人生的各种角色中,他都努力做好,留有痕迹。
来源:杭师大附院
坚持是一种最美~请给他点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