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7月24日,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承办的“IO云端对话”肺癌MDT网络论坛如期举行。会议借助医者纵横网络会议平台在上海、杭州、福州和南昌同步直播进行。本次会议邀请了医院胡洁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本场精彩讨论点吧!
专题分享首尾兼顾,未来可期
浙江大医院(视频00:01:30)
首先,由浙江大医院阮健教授分享的题目为首尾兼顾未来可期,具体内容如下:
内容概括总结
浙江大医院
病例1肺腺癌脑膜转移一例
医院(视频00:29:00)
本病例是由医院蔡婧教授分享的因“发现颈部无痛性包块”入院治疗的一名49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例简介
.9.11行颈部包块穿刺活检术病理示:查见恶性肿瘤细胞,倾向转移癌
.9.12胸部CT平扫+C:双侧颈深间隙及右侧锁骨上窝多发肿大淋巴结,左肺下叶占位并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
颅脑MRI平扫+C: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脑室内室管膜下散在强化结节,考虑为多发转移瘤
全身骨显像:未见骨转移
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病理()示:左肺腺癌。癌细胞TTF1(+)、NapsinA少许(+)、P63(-)、P40(-)、Ki-67约10%
.9.19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查见腺癌细胞
脑脊液生化:脑脊液蛋白.01mg/1.脑脊液压力mmH2O
诊断
左肺腺癌(IVB期,颈部淋巴结转移,脑转移,脑膜转移)
治疗经过
.9.28全身治疗:培美曲塞(0.5g/m2)+卡铂(AUC5)+贝伐珠单抗(7.5mg/kg)
.10.10行全麻下脑室Ommaya囊植入术
.10.13夜间开始出现发热,于.10.14开始抗炎治疗2周
.10.18颅脑CT:脑室外引流术后改变,术区积血及脑室少许积血
.10.29颅脑CT:脑室外引流术后改变,术区积血有所吸收
.11.2、.11.26..12.19行全身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0.5g/m2)+卡铂(AUC5)
.11.8,.11.12,.11.15,.11.27,.12.11,.12.14,.12.18鞘内灌注化疗,甲氨蝶呤12mg,.12.18腰椎穿刺脑脊液液基细胞学未见恶性细胞,脑脊液压力mmH2O
.1.9胸腹部CT平扫+C:左肺下叶及纵隔淋巴结缩小
颅脑MRI平扫+C:脑内多发转移瘤部分增大,部分缩小
.1.14、.2.14行全身化疗,方案为:培美曲塞(0.5g/m2)+卡铂(AUC5)
.3.13,.4.9,.5.8,.6.3,.7.3维持治疗,方案为:培美曲塞(0.5g/m2)+贝伐珠单抗(7.5mg/kg)
.8.6培美曲塞(0.5g/m2)
.9.5胸腹部CT平扫+C:对比.7.2左肺下叶病灶增大,余无明显变化
.9.23行左肺病灶SBRT治疗,剂量cGY/10F
.9.19..10.15..11.13培美曲塞(0.5g/m2)停药3个月后于.3.4入院复查
颈胸腹部CT平扫+C:双侧颈根部淋巴结较前部分增大,左肺下叶病灶及纵隔淋巴结无明显变化。
颅脑MR
平扫+C:较前无明显变化
.3.6..3.31培美曲塞(0.5g/m2)
.4.23颈胸腹部CT平扫+C:左侧颈根部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较前增大,团片状实变影无明显改变。
颅脑MRI平扫+C:较前无明显变化
建议患者行免疫治疗
.4.24多西他赛(75mg/m2)化疗
.5.18纳武单抗(mg)联合多西他赛(75mg/m2)
.6.4颈胸腹部CT平扫+C:左侧颈根部淋巴结较前继续增大,纵隔淋巴结局部较前增大
颅脑MRI平扫+C:较前无明显变化
.6.9左颈部淋巴结放疗,剂量:GTVcGY/25F,CTVcGY/25F
.6.5,.6.19,.7.3,.7.17纳武单抗(mgd1,q2w)联合安罗替尼(8mg)
.7.12颈胸部CT示:双侧颈部及锁骨上窝部分淋巴结缩小,纵隔淋巴结稍缩小。
本病例讨论问题:
1、免疫单药/联合治疗?
2、免疫治疗在脑膜转移中的价值?
专家讨论摘要
1、我们遇到的患者通常已经经过多次治疗,对于此类患者,我们选择“多手段、重拳出击”,即多种途径联合治疗:化疗,加免疫或加靶向治疗,大部分人的疗效相当不错。
2、对于经过化疗、免疫治疗后难治性的脑膜转移,培美曲塞鞘内注射完全独立于化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放疗之外,是我们治疗脑膜转移的基石。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培美曲塞鞘内给药病情就能得到缓解,培美曲塞鞘内注射应该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
医院
病例2左上肺小细胞癌转移一例
医院(视频01:00:00)
本病例是由医院蒋侃教授分享的一例左上肺小细胞癌纵隔、右肺门、左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右肺转移左胸膜转移肝、骨转移(广泛期),的一名81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例简介
.12体检肺部CT示: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大小约2.0X2.7cm;查体:ECOG1分,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无杵状指。
既往史:.12诊断“前列腺癌(T2aN0M1bGleason5+4=9分高危)”,予以“比卡鲁胺50mgqd”内分泌治疗后,于.1因PSA升高,于
.1.19予手术去势,于.4.11-.06.05期间予以前列腺调强放射治疗DTcGy/38F。放疗过程顺利,后继续比卡鲁胺内分泌治疗。
高血压病史三十余年,平时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qd”治疗,现血压控制好。
个人史:吸烟五十年,每天一包,偶尔饮酒
辅助检查
PET-CT示:
左上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可能性大。右肺中叶近肺门结节,高代谢,考虑转移或原发肺癌。
"前列腺癌治疗后":前列腺呈较均匀轻度代谢,考虑肿瘤活性受抑制可能,请结合MR。
纵隔、右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
左后胸膜处结节,高代谢,考虑转移。
肝VIII段转移瘤。脊柱多个椎体或附件、左侧肩胛骨、骶骨、右侧股骨上段多发骨转移。
右肺中叶余处数枚小结节,低代谢,建议密切随访。双侧肺气肿。7、肝多发囊肿。肝内钙化灶。右肾囊肿。前列腺钙化灶。双侧睾丸术后缺如。
脑表面与颅骨内板间隙散在液性密度影,考虑硬膜下积液。老年性脑萎缩可能。
右下颌骨多发低密度影,低代谢,考虑良性病变。
纤维支气管镜病理:(左肺上叶开口活检)小细胞癌。
IHC:CK(+),TTF-1(+),PSA(-),PSMA(-),Syn(+),CgA(-),CD56(+),Ki-67(+,90%)。
诊断
左上肺小细胞癌纵隔、右肺门、左锁骨区淋巴结转移右肺转移左胸膜转移肝、骨转移(广泛期)
治疗经过
.01.08-.3.31予以“卡瑞利珠单抗+VP-16+安罗替尼”治疗4个周期,治疗过程顺利。
疗效:PR
.4.13胸+上腹部CT:1、左上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较前略增大,右肺结节较前略增大,纵隔、右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较前增大;2、左侧胸腔积液较前相仿;3、多发骨转移成骨性改变较前明显,请结合骨ECT检查;4、双侧肺气肿;5、右肝转移较前略退缩;6、肝脏多发囊肿,左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斑,双肾囊肿。
患者出现II度免疫相关性肺炎,予以治疗后患者好转。
.4.24胸部CT示:1、左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较前明显,纵隔、右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建议增强扫描随访;2、双肺结节与前相仿,建议随访;3、左侧胸腔积液较前稍增多;4、多发骨转移成骨性改变,请结合骨ECT检查。
.4.25开始予以“卡铂(AUC=2)d1,8,15q28d”治疗
.5.6胸部CT示:1、左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较前明显;纵隔、右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部分较前增大,建议增强扫描随访;2、双肺结节与前大致相仿,3、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较前相仿;4、多发骨转移成骨性改变。
.5.11加用“安罗替尼8mgpod1-14q21d”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5.25复查胸部CT:1、左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较前范围缩小;纵隔、双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与前大致相仿;2、双肺气肿;双肺结节与前大致相仿,建议随访;3、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较前略增多;4、多发骨转移成骨性改变与前相仿;上腹部CT:1.右肝转移较前缩小;2.肝脏多发囊肿;左肝内胆管结石或钙化斑;3.右肾新增稍低密度影,建议随访;4.双肾囊肿。
.6.28CT示:1、左肺癌伴阻塞性肺不张较前范围缩小;纵隔、双侧肺门、左锁骨区多发淋巴结转移较前缩小;2、双肺气肿;右肺结节较前缩小,建议随访;3、左侧胸膜增厚同前相仿,左侧胸腔少量积液;4、多发骨转移成骨性改变与前相仿,请结合骨ECT检查。
本病例讨论问题:
1、老年人不能耐受化疗怎么办?
2、对于该患者安罗替尼的使用?
3、关于安罗替尼的副作用?
专家讨论摘要
1、小细胞肺癌老年人比较多见,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很难耐受多药联合化疗,本身也很抵触化疗。对于有的患者一线就用单药免疫治疗,效果也不错,因此对于这些老年人来说,如果确实不能耐受多药化疗,可以进行一个低剂量化疗+抗血管生成压药物+免疫治疗。
2、因为这个病人没有做增强CT进行疗效评价,很难分辨不张的肺和肿块的大小,并且肿瘤标记物没有上升,所以当时在应用卡铂的基础上又加上安罗替尼。虽然这是一个不规范的治疗,但该患者从中获益,是一个个体化治疗。现在安罗替尼有三线的证据,但已经在向二线和一线的方向使用。
3、对于有些患者来说,安罗替尼的副作用很大,特别是对于鳞癌和小细胞肺癌患者,特别要注意血管情况。如果肿瘤侵犯到大血管,无论以前有没有咯血症状,一旦有空洞形成就是致命性的大出血。因此一定要看片子有没有空洞形成和侵犯大血管。另外对于老年人来说,对于安罗替尼的使用,要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