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中草药大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中医中药、有病不求人
川楝子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原名“楝实”,不分川楝、苦楝。《图经本草》始称楝实,以蜀产者为佳。现商品有川楝子与苦楝子两种,药用以川楝子为主。
拼音:ChuānLiànZǐ
别名:楝实、练实、金铃子、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川楝树子、川楝实。
来源:为楝科植物落叶乔木川楝树的成熟果实。野生或栽培。
采收和储藏:11-12月果皮呈浅*色时采摘,晒或烘干。
原形态:川楝乔木,高达10m。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cm;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cm,宽2-4cm,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cm,*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产地: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甘肃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圆球形或椭圆球形,直径1.7~2.5厘米。表面*棕色,有光泽,微有皱缩,具深色小点。果实一端有一圆形凹陷,为果柄脱落的痕迹,另一端有一棕色点状的花柱基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至暗*色,略虚软。果核或呈卵圆形,木质坚硬,表面有6~8条纵棱,内有黑色棕色长圆形的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长圆形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苦。
以个大饱满,色*,肉厚而虚软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性脂肪酸,为醋酸及己酸。
功效与作用:
1、行气止痛。
2、驱虫,体外试验对猪蛔虫有杀灭作用,但临川应用驱虫功效不及川楝皮。
3、抗真菌。体外试验队铁锈色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又川楝子的醇浸液对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呈较强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和煎液的抑菌作用则较差)。
炮制: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色为度,取出放凉。
性味:苦、寒,有小*。
归经:入心、肝、小肠、膀胱经。
功能:清肝火,除湿热,止痛,杀虫。
主治:热症脘腹胁肋诸疼,疝气及虫积等症,熬膏外敷治秃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各种热性腹痛的常用药。镇痛效果比较确实可靠。
1、用于治疗肝气郁滞、肝胆火盛所致的腹痛、胁痛。其痛为胀痛、闷痛性质,时发时止,并伴有情绪焦躁、睡觉不佳、食欲差、舌红绛、脉弦数。多见于慢性肝炎,尤其肝区疼痛,自觉痛处有热者更适用。此时,川楝子有疏泄肝热而解郁止痛的作用,常配延胡索等分同用,即金铃子散,或在疏肝和胃方剂内加入一味川楝子。对于解肝郁胁痛的作用,川楝子比青皮好。
2、用于治疗疝痛。因换睾丸鞘膜积液、附睾炎、小肠疝气等引起的局部疼痛,牵引至脐腹者,常配吴茱萸、小茴香等同用,方如导气汤。
3、用于治疗虫积腹痛。主要取其镇痛作用,但杀虫效力不大,要配其他驱虫药如槟榔、雷丸等。
4、用于治疗头癣。以川楝子单味烤*研末,与等量猪油拌成油膏外擦患处。川楝子有松动头发和抑制癣菌的作用,故有一定近期疗效。
使用注意:川楝子能致便溏,肠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处方举例:
1、金铃子散(《圣惠方》):金铃子(川楝子)、延胡索各60g,研末,每服6g,温开水送服。
2、导气汤:川楝子9g、小茴香4.5g、吴茱萸4.5g、木香3g(后下),水煎服。
复方:
①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活法机要》金铃子散)
②治膀胱疝气,闭塞下元,大小便不通,疼痛不可忍者:金铃子肉四十九枚(锉碎如豆大,不令研细,用巴豆四十九枚,去皮不令碎,与金铃子肉同炒至金铃子深*色,不用巴豆),茴香一两(炒)。上件除巴豆不用外,将二味为细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食前。(《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
③治寒疝,以及偏坠,小肠庙痛:川楝子三钱,小茴香五分,木香一钱,淡吴茱萸一钱。长流水煎服。(《医方简义》导气汤)
④治脏*下血:苦楝子炒令*。为末,蜜丸。米饮下十丸至二十丸。(《经验方》)
⑤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为末,每温酒服-钱。(《圣惠方》)
⑥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猪胆汁丸。米次下。(《摘元方》)
⑦治耳有恶疮:楝于,捣,以绵裹塞耳内。(《圣惠方》)
想要了解更多中医、中药材、中草药秘方、偏方,长按下图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