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鞘膜积液的概述
家长们有时会发现,自家孩子的两侧睾丸大小不一,时而大时而小,仿佛“变身”一般。这究竟是何原因?难道是因为“调皮”的蛋蛋在作怪?
医院泌尿外科专家提醒,家长们需警惕以下几种可能疾病:交通性鞘膜积液、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以及睾丸肿瘤。其中,斜疝,即小肠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疾病。而睾丸肿瘤虽然令人担忧,但其发病率相对较低。而今天,我们要重点介绍的是一种可能听起来较为“陌生”的疾病——交通性鞘膜积液,或称交通性腹膜鞘突管积液。这种疾病,简称鞘膜积液,家长们不妨多加了解。
?鞘膜积液的成因鞘膜积液是一种在低龄儿童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理在于,婴儿出生后,若精索部位的鞘突未完全闭合,腹腔内液体流入阴囊形成鞘膜积液。其症状表现为时大时小的积液状态。
简而言之,婴儿在母体中发育时,睾丸会经过腹股沟管从腹腔降至阴囊。这一下降过程中,腹膜鞘状突构成了通道的内层。婴儿出生后,这一通道通常会在两端逐渐闭锁。然而,部分婴儿的通道上可能仍存在未闭合的开口,使得腹腔内的积液能够流入阴囊,从而形成鞘膜积液。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男宝宝会面临这一问题。少数女宝宝同样可能出现类似困扰,因为她们体内也存在这一“通道”。当这一通道未闭锁时,便可能在腹股沟处形成肿块,被称为“Nuck囊肿”。若肠子等器官进入未闭的鞘状突中,则可能发展为腹股沟斜疝,即俗称的“小肠气”。
02鞘膜积液的治疗
?治疗标准及手术指征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在新生儿中约占1%-5%,而在早产儿中更是高达11%,其中双侧鞘膜积液的占比为20%-50%。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鞘状突会在1岁内逐渐闭合,无需手术。因此,如果鞘膜积液的体积不大,张力不高,且对孩子的活动和日常生活没有造成影响,那么可以暂时不考虑手术治疗。
然而,当鞘膜积液的张力在1-2周岁时仍然较大,或者鞘膜积液合并了斜疝的情况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了。此外,对于2周岁以后的鞘膜积液患者,由于自愈的可能性较低,因此也需要手术治疗,以减少鞘膜积液对睾丸血供和温度调节的不良影响。
?小孔微针手术详细介绍接下来,我们将深入了解一种名为“小孔微针”的鞘膜积液手术。我院提供的这一手术方案,采用了腹腔镜微创技术,创伤小、恢复快。其显著特点包括创伤小、恢复迅速、疼痛轻微以及手术时间短。
腹腔镜的放大功能使得血管、输精管等组织能够清晰可见。更为重要的是,该技术还能在手术过程中同时探查对侧是否存在鞘状突未闭的情况,从而避免未来可能的对侧复发问题。整个手术仅需在肚脐处进行一个0.5cm的切口,以及在患侧腹股沟区进行一个0.2cm大小的针孔操作,切口极为隐蔽,术后几乎无疤痕可见。这一微创手术方案无疑为家长们提供了新的选择,减轻了他们对宝宝手术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