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煤禁令使全球承压 进口骤减4千万吨
证券
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目前国内煤炭价格已经非常低,进口煤已没有价格优势,煤炭进口量已经在减少了, 火电企业只是做了个顺水人情
近两年来,煤炭企业一直在 煤电博弈 中处于劣势,煤炭企业亏损面越来越大,减产、限产、停产、倒闭、关门、甚至被迫卖矿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而火电企业却因动力煤价格不断下跌而赚得盆满钵满,盈利能力大幅上升。
在煤炭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大背景下,进口煤的冲击更是令国内煤炭企业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因此,国内煤炭企业一直呼吁 限制进口煤 。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发改委召集几大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相关负责人,传达国务院领导关于煤炭行业脱困的指示精神,并研究限制煤炭进口相关工作。要求主要电力企业承担减少2000万吨进口煤的任务指标。
单从这一轮 煤电博弈 看,煤炭企业似乎略占上风,达成了 限制进口煤 的预期目标。
但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进口量的减少对国内煤炭价格的回暖很难形成有力支撑,因为进口量大幅减少的前提是国内煤炭价格非常低,进口煤没有价格优势,进口贸易商无利可图;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进口量还会迅速回升。
减少煤炭进口4000万吨
有知情人士透露,8月28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召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等五大发电企业以及华润电力、浙能集团、粤电集团、神华集团等九大企业,共同开会讨论关于煤炭行业脱困问题并研究进口煤相关工作。
据称,2014年的煤炭进口量将减少5000万吨,由于1月-8月进口煤炭减少了近千万吨,要求9月-12月要减少4000万吨,其中主要电力企业承担减少2000万吨,由这九家参会企业具体落实。
据了解,在今年年底之前的4个月,华能集团分配到的 指标 量最大,被要求减少816万吨进口煤,国电集团要减少320万吨进口煤,大唐集团的指标为185万吨,华电集团为150万吨进口,规模最小的中电投集团要减少100万吨进口量。除此之外,浙能集团被要求减少116万吨进口煤,粤电集团减少206万吨,华润电力减少72万吨。而神华集团则是被要求停止进口煤和进口贸易。
从近几年的煤炭进口数据来看,自2009年我国一举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之后,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继2011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后,我国在2012年以2.9亿吨的煤炭(含褐煤)进口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2013年,我国煤炭进口3.27亿吨,再次刷新中国煤炭进口量的新高。
从这一消息看, 限制进口煤 似乎要动真格的了。在去年的基础上要减少5000万吨,意味着今年要减少15.3%的进口量;此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曾称,全国煤炭产业已达成下半年减产10%的共识。
有分析人士认为,一边是国内企业减产、限产,一边是要求减少进口量,这对于严重供过于求的煤炭市场来讲无疑是一大利好;但煤炭价格在第四季度能否企稳,甚至回升都还是未知,毕竟供求关系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实质性变化。
中投顾问煤炭行业研究员邱希哲接受《证券》采访时也表示,由于进口煤对国内市场冲击太过凶猛、动力煤价格止跌迹象不够明显,限制进口煤似乎成了挽救煤炭企业的重要手段,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地方*府一直都在研究通过限制进口煤挽救煤市的可行性,因此,上述消息应该不是空穴来风。
中煤远大咨询中心分析师张志斌向《证券》称,发改委确实召集内部会议讨论了减少煤炭进口量的事情,而且目前由于国内煤炭价格已经非常低,进口煤已经没有价格优势,煤炭进口量已经在减少, 火电企业只是做了一个顺水人情 ;神华目前已经不再进口了,未来4个月减少4000万吨进口量的目标不难实现。
从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来看,今年8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降至1886万吨,环比下降18.11%,同比下降27.3%,已经连降六个月,并且降幅近一步扩大。前8个月,我国煤炭进口20176万吨,同比减少5.3%,进口均价为480.5元/吨,同比下降15.3%。
但张志斌认为,进口量的减少对国内煤炭价格的回暖很难形成有力支撑,因为进口量大幅减少的前提是国内煤炭价格非常低,进口煤没有价格优势,进口贸易商无利可图;如果这个前提不存在,进口量还会迅速回升。
供求态势难有根本转变
近日,由国家发改委、环保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六部门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印发。该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
按照上述办法规定,商品煤应当满足以下基本要求:褐煤灰分要不大于30%,其它煤种不大于40%;褐煤的硫分不大于1.5%,其它煤种不大于3.0%。对于汞、砷、磷、氯、氟等指标也提出明确要求。此外,办法还规定,在中国境内远距离运输(运距超过600千米)的商品煤还应满足:褐煤的发热量至少为16.50MJ/kg(约为3946大卡/千克),其它煤种发热量至少为18MJ/kg(约为4300大卡/千克)。办法还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限制销售和使用灰分大于等于16%、硫分大于等于1%的散煤。
上述办法指出,不符合办法要求的商品煤,不得进口、销售和远距离运输。承运企业对不同质量的商品煤应当 分质装车、分质堆存 。在储运过程中,不得降低煤炭的质量。煤炭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进口、使用企业均应制定必要的煤炭质量保证制度,建立商品煤质量档案。
邱希哲认为,目前国内煤炭市场羸弱态势是供求关系发生根本转变所致,进口煤冲击只是外部因素,并不能决定我国煤炭价格终极走势,减产限产、限制进口煤等措施是短期内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煤炭企业。若要改变煤炭行业格局,加大产能优化力度、批量淘汰中小煤企、煤炭价格市场化改革等工作必须提前到位。
汾渭能源煤炭分析师王旭峰向《证券》表示,现在煤炭行业最大问题是需求侧太弱,煤价缺乏支撑。国家出台的煤炭行业脱困*策能使整个行业得到多大程度的改观,还有待观察,毕竟供大于求的市场还是很明显。
张志斌认为,上述《办法》对于进口煤的要求并不高,对于煤炭硫分,并没有执行过于严格的标准,较征询意见稿宽松了不少。除了少量高硫煤,对煤炭进口的影响并不大;关键还是国内煤炭价格大幅下降在起作用。
王旭峰认为,从现在了解的信息来看,限制进口煤的*策对煤炭价格会有一定的支撑,未来能否反弹,要看10月份后大秦线检修后下游电厂的库存消化情况。在未来煤炭进口量大幅减少的背景下,进口贸易商会进一步的整合和优化,会有更多的中小贸易商退出市场。
中国脏煤禁令使全球矿企承压
参考消息9月18道 美国《华尔街》站9月16道称,作为加快改善大气环境的措施之一,中国将从2015年开始禁止使用某些高污染的煤炭品种,以落实国务院在去年下半年做出的承诺。
报道称,来自中国最高经济规划部门的指示针对的是低等级煤炭,主要来自印尼和澳大利亚。不过分析师说,出口商可能躲过了更严厉的冲击,因为北京已在早先更严格的限令计划基础上降低了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5日晚些时候宣布,从2015年1月1日起,*府将不再允许销售或进口灰分含量超过40%、硫分含量超过3%的煤炭。具体而言,中国将禁用灰分含量超过30%、硫分含量超过1.5%的褐煤 发电厂所使用的一种低等级煤。
虽然中国使用的大部分煤炭来自本国,但澳大利亚和印尼煤炭占进口量的大头。不过,分析师认为两国的煤炭生产者也许能避开中国禁令的影响。
印尼煤炭开采协会主席鲍勃 卡曼达努称,印尼出口的煤炭将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印尼煤炭的含硫量一般低于1%,含灰量为5%至7%。
澳大利亚的煤炭开采企业表示,他们仍在评估该禁令的影响。据麦格理公司称,澳大利亚每年至少向中国出口4900万吨热煤。
两周来,有关禁令马上出台的猜测已让澳大利亚热煤市场的煤炭价格下跌了2%。
报道称,野村证券分析师在一份报告中说: 我们预计(2015年)市场将继续保持供过于求的局面,特别是如果中国推出进口限令,限制煤炭含硫量和含灰量的话。这将对近50%的澳大利亚出口热煤产生影响。
报道同时指出,生产商可能会找到煤炭混配方法,以确保其煤炭符合中国的下限品级。澳大利亚和印尼的矿主也认为,印度煤炭消费量的增加将抵消中国需求的下降。
法新社9月17道称,澳大利亚17日试图淡化中国禁止出售和进口高灰煤所造成的影响,称该国矿企将适应这种情况,其出口不会受到重大影响。
《悉尼先驱晨报》17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相关报道,称中国的禁令可能会使澳大利亚相关产业遭受数十亿美元的销售额损失。
然而,澳大利亚的主要行业组织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表示,上述报道 危言耸听 , 没有迹象显示澳大利亚对中国的煤炭出口会受到重大影响 。
该机构在一份声明中说: 我们相信澳大利亚相关产业能达到(中国)要求的煤炭规格,因此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认为这些规定不会带来影响。
这份声明说,几乎所有澳大利亚黑色热煤的规格都不会超过针对进口煤炭含灰量、含硫量和发热量设定的门槛。倘若这些煤炭不符合有关规定,将会与其他煤炭相互混合以达标。
千万吨级煤炭进口商陷困境:差价无法覆盖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海关总署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我国煤炭进口量降至1886万吨,环比下降18.11%,同比下降27.3%,已经连降六个月,并且降幅近一步扩大。
进口煤大幅减少,传递出一个信号,国内的进口煤贸易商热情渐消。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对国内煤炭价格的调节杠杆平抑作用将大幅减弱。
在进口煤和国内煤价差价日渐趋平的情况下,诸多进口煤贸易商处境有些艰难。 今年进口煤炭贸易商大部分都不赚钱。 9月15日,北京长贸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煤炭交易量达到 百万吨 千万吨 级的进口煤炭贸易商巨头在进口煤市风暴中首当其冲,业绩下滑,甚至一度停产。
作为煤炭进口企业排名中位列前位的广东蓝粤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蓝粤能源 ),由于利润收窄出现巨额亏损,去年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据媒体此前报道,除蓝粤能源外,广东其他大型煤炭贸易商如亚太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亚太能源 )、大优、飞马等企业也在去年基本暂停进口业务。
而即使是中国最大的煤炭民营供应商中国秦发集团也不能独善其身,在半个月前发布的2014年中报显示,其首次出现净亏损3.256亿元。
大型进口煤商现困境
我国进口煤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2009年我国由煤炭净出口国转变成为净进口国以来,煤炭进口量一路攀升。诸多进口煤炭贸易商也在此环境下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不过,形势已经开始转变。
被列为防城港煤炭进口 四大金刚 之一的蓝粤能源,去年其在防城港的业务或因严重亏损,存港煤炭已被相关放贷银行暂封,相关进口业务暂停。
蓝粤能源以经营山西、内蒙等地煤炭为主,还进口越南、澳大利亚、印尼等地煤炭。公司主要客户是在珠三角等地的电厂、钢铁、水泥、造纸等企业。
一位蓝粤能源有关销售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称: 现在我们因为印尼煤不好做,已经不做印尼煤了。但是可以做5800大卡和6000大卡的其他煤种,至于报价要等采购部把资料发过来才看得到。
蓝粤现在做得很少,去年停了以后,到现在都没有怎么动。但一时也没法倒闭,负债情况也还在厘清。 防城港一家煤炭物流企业负责人称。
蓝粤一时还不能倒,量太大了不能倒,广东*府也在协调。 熟悉情况的一家大型国有煤企销售人员和横琴煤炭贸易中心人士同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明了这点。
除了在困境中不断挣扎的蓝粤能源,中国最大的非国有煤炭供应商秦发集团也面临经营困境。2014年8月29日,中国秦发公布的中期业绩显示,截至6月30日录得净亏损3.56亿元,而去年同期盈利为2240万元。
21世纪经济报道通过查阅中国秦发中期业绩报告发现,2011年至2014年其煤炭经营及贸易量从650万吨逐年递增至1090万吨。然而其业绩并未如贸易量一同增长,相反其盈利额逐渐下滑,2011年至2013年分别为3.33亿元、1.01亿元、0.22亿元。2014年中期则首次出现亏损,为负3.56亿元。
中国秦发在其站上表示,该公司从国内以及澳洲、印尼和越南等海外市场采购煤炭。 每年煤炭交易量约达1000万吨,交易商称其中70%为进口煤。现在进口煤企业日子艰难,已经有银行紧盯着秦发,以防出现贷款风险。 上述国有大型煤炭销售集团人士说。
与秦发集团一样贸易量同为 千万吨级 的煤炭供应商亚太能源,也深受冲击。据亚太能源官显示,其煤炭购销规模年保持在2500万吨以上,年进口量保持在1200万吨左右,连续多年实现销售收入80亿元人民币(6.1405, 0.0005, 0.00%)以上。
不过截至目前,亚太能源也几度暂停了煤炭进口业务。据此前报道,由于签署了大额进口合同,随着煤价急剧下跌,亚太能源的账面损失或达到2亿元以上。对此消息,未能联系上亚泰能源求证。
摊子大营运成本过高
随着国内外煤差价日趋接近,卖煤渐成亏本生意,这些 百万吨 甚至 千万吨级 的进口商因摊子大而陷入困境。
这些进口煤贸易商都做到比较大,公司运营成本较高,吨煤成本达20元,但目前整体价格又在下降,国内煤差价已非常接近,基本很难覆盖其成本。 上述国有煤企销售人士称。
根据秦皇岛9月9日煤炭数据显示,4500大卡印尼煤的价格为430元/吨,而国内4500大卡动力煤的价格为415元/吨。
中间贸易商赚差价的这种方式已经走不远了。 北京长贸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腾直言: 煤炭在国际上成交跟到岸后,一般有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差。进口之后,国内价格降了,他不跟着降呢卖不出去,跟着降呢就会亏损。
*腾进一步解释,以前煤炭贸易商是先进口,再谈下家,现在需要谈妥买家才会做进口业务。进口来的煤卖不出去,堆压在港口的库存就越来越多。但煤价一直在往下走,已没有多少中间的利润了。不过也有中间商一直亏着做,资金实力比较好的也能做一些。
在中国秦发的业绩报告中,秦发将盈利下跌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即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炭价格大幅下滑及集团的煤炭平均销售价格持续下跌、集团财务成本净额增加以及结转的税项亏损所产生的递延税项资产减少。
事实上,煤炭价格大幅下滑已令诸多进口煤炭贸易商叫苦不迭。 从今年四月份起,越南煤的价格比国内的煤炭价格还高。就是说国内的跌价很厉害,而越南不跌,现在国外才开始跌了一点。 广西东兴万通国际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林惠江称。
自2008年取消进口煤关税后,进口煤大量涌入国内。在短短的五六年间里,进口煤的扩张速度较快。而目前局势转变,在国内煤炭产能过剩、煤企生存困难的尴尬格局中,随着海关对进口煤的检验均较过去更为严格,银行也更为谨慎贷款,进口贸易商处境变得更为微妙。